“没料到山东的情况严重到这种程度,现在不论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有点骑虎难下。”近日,有知情人士向记者坦言山东电力现货市场面对的困境。而让山东电力市场各方犯难的,正是山东第三次调电运行及试结算中,短短四天产生近亿元的不平衡资金。
不平衡资金是结算过程中没有明确承担主体,因交易规则、政策规定等原因产生,需要向全部市场主体或部分市场主体分摊或返还的款项,国外电力市场运行中也存在不平衡资金,不过一年也只有大概几百万元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如果山东按此情况开展为期4个月的长周期连续试结算,电费收支不平衡将难以估算,出现的“大坑”谁来填?会不会再次上演十几年前东北区域市场由于不平衡资金量过大而“停摆”的事故?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中国能源报” ID:cnenergy 作者:赵紫原)
不平衡资金近亿元
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启动时间在全国不算早,但“开闸”后基本处于“小跑”状态。特别是近半年,山东电力市场动作频出:率先发布省级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实施方案、全国首个燃煤机组容量电价补偿机制获得验证、首创电力现货市场模式的“双导向、双市场”需求响应机制。
截至目前,山东电力现货试运行总共调电四次、结算三次,问题逐渐暴露。
记者注意到,山东现货市场第三次试运行方案,以及不平衡资金分配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。从分配方式看,前两次均由用户侧承担一部分,【国网济南培训报名电话:158-3221-6191】,第三次试结算中用户不包含在内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猜测,不平衡资金数量是否已达到用户侧难以承担的程度?
“第三次调电运行及试结算中,短短四天产生的不平衡电费资金达到9500万元,而且市场化用户的用电量超过市场化发电量1/3,发用严重不平衡。”知情人士透露。
7月22日,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做好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连续试结算相关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了不平衡资金“独立记账、分类疏导,事先约定每类款项的处理方式,防止不平衡资金池形成新的‘交叉补贴’”的处理原则。
“按规则,不平衡资金一半应由外来电承担,其余部分由省内‘风光’和核电承担。如果外来电、‘风光’和核电参与了分摊,就说明他们参与了现货市场,但这与优先发用电制度不协调。而如果它们不分摊不平衡资金,那就需要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机组来分摊,这显然又不合理。”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山东目前的问题如何疏导,暂无定论。
外电不入市导致失衡
山东巨额不平衡资金到底从何而来?
“市场化用户的部分电量,实际上使用的是未参加电力现货市场的外来电、‘风光’和核电电量。用户按较低的市场化价格用电,但电网公司和外来电、‘风光’及核电结算时,按照优先发电‘保价结算’原则,需按相对高价支付,直接反映在电费结算上,就是收支不平衡。”上述业内人士表示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底,山东火电装机容量1.04亿千瓦,发电量占比为87.4%;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,风电装机居全国第五位。截至目前,山东电网接受外来电能力占全省用电量的1/3。
知情人士称,如果按国家要求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,山东每年大约需要4000亿千瓦时的市场化电量。但举山东全省之力,直调火电市场化电量不足3000亿千瓦时,剩余1000多亿千瓦时的缺口,需要外来电、“风光”和核电补充。
那么,外电能否纳入山东现货市场范畴,增加市场化电量供给?
“目前山东外来电均包含在‘优先发电’之列,需支付电网企业一定数额的输配电价。如果外来电进入山东现货市场,输送电量难以保证,【国家电网考试是不是很难?报名电话:158-3221-6191】,电网将损失部分输电收入。目前省间电力市场建设尚不完善,山东外来电被强制隔离到市场之外,产生了巨额不平衡资金。” 中嘉能集团首席交易官张骥表示。
知情人士建议,可以让用户退出市场,人为达到发用电平衡,但这与国家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的政策方针相违背,售电公司也将面临一系列法律纠纷和经营风险。“山东省发改委已于今年2月发布通知,三年内放开符合条件的经营性电力用户。”
政府授权合同或可破题
如何解决试结算暴露出的大问题?业内专家认为,外来电不仅要参加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还要进入中长期交易,此次外来电需要分摊不平衡资金,这些都需要电网支持。
该专家表示,从根源上看,这是现行优先发用电制度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矛盾升级的表现。“电力现货市场在系统层面要形成经济输送和潮流的分配,无论优先发用电主体还是市场主体,都要使用同一张电网。但优先发用电主体无偿优先占用了网络的输送能力,使电力现货市场难于形成最优的经济潮流,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大打折扣,好比一个锅里吃饭,规则却不一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