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标80倍!
龙年的龙江河开年不利,眼下仍在紧张进展中的镉污染抢险工作可谓惊心动魄,这无疑是继2011年8月云南南盘江“铬渣污染”事件后的又一起重大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。
1月15日,广西河池市宜州市境内的拉浪水库,养殖户突然发现网箱出现死鱼现象,环保部门接报后检测发现,龙江河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的镉含量超标80倍!
“80倍”这个数字足以让闻者坐立不安。不过,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对镉这种重金属及其造成的污染、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是很清楚。这种元素代号为“Cd”的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,含量原本很低,资料显示,大气中含镉量一般不超过0.003μg/m3,水中不超过10μg/L,每千克土壤中不超过0.5mg,这样的低浓度不会影响人体健康。
问题在于,自从20世纪初人类发现镉以来,它的产量便逐年增加,相当数量的镉通过废气、废水、废渣,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工业“三废”排入环境中,由于镉与目前其他四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——汞、铅、砷、铬一样很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,因此它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,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。
镉对人体的危害,主要是蓄积在肝肾中,从而影响肝肾器官的正常功能,长期过量接触镉会引起慢性中毒,对肾造成损害,晚期病例则会出现肾功能不全,并可伴有骨骼病变;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镉可引起急性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。
急性镉中毒,大多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一次吸入或摄入大量镉化物引起。含镉气体通过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,如出现肺炎、肺水肿、呼吸困难等。镉从消化道进入人体,则会出现呕吐、胃肠痉挛、腹疼、腹泻等症状,甚至可因肝肾综合征死亡。
1931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“痛痛病”,便是镉环境污染进而导致人体慢性镉中毒的典型案例。此外,从动物实验和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还发现,镉还可使温血动物和人的染色体发生畸变。镉的致畸与致癌作用(主要致前列腺癌),也经动物实验得到证实,但尚未得到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材料的证实。
严重的危害性决定了龙江河的这起镉污染事件非同小可,然而吊诡的是,从发现镉含量严重超标80倍开始,直至11天后,也就是1月26日,这起事件才被外界获悉,进而引发举国关注。
龙江河的下游是广西第二大城市——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柳州,龙江河最终汇入柳江,而柳江又将汇入广东的重要江河——西江。因此,除了柳州积极备战,将这场镉污染阻击战提升至“柳州保卫战”的高度,广东乃至港澳地区都高度戒备。
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处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【哪有电力行业的培训中心或机构?报名电话:158-3221-6191】,然而,同样引起外界质疑的是,截至1月30日,引发这起危机的罪魁祸首仍未最终确定。
五道防线,三个重镇
在发现龙江河镉污染后,河池市第一时间采取了加大泄流量、投放中和物、调水稀释等方法降低镉浓度,不过来自柳州市的消息是,3天后,柳州市才得到了上游的污染情况通报,而后开始备战。从现在逐渐披露出来的消息可以看出,在1月26日前,全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时,河池市上下却在低调而又紧张地试图化解这场危机,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、部门、驻地武警均放弃假期投入战斗。
尽管对外界而言,这一切在当时都显得有些悄无声息,不过,在龙江河的下游,镉污染的消息却不胫而走,柳州市在1月23日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,市民争相抢购饮用水,较河池市而言,柳州市的应对姿态更显开放,该市及时发布信息、保障物资供应、缓解市民恐慌情绪。
1月26日,农历正月初四,镉污染团顺龙江河而下,前锋进入柳江水系。柳江以位于柳城县凤山镇的龙江与融江交叉口为起点,下游3公里处26日一度检测出镉超标轻微污染。 事态开始升级,柳州保卫战由此打响,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也终于曝光天下。
事件发生后,广西成立了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,并在27日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。为阻击镉污染,应急指挥部根据专家意见,在河池市境内的叶茂水电站、宜州市龙江三桥、洛东水电站、三岔水电站、三岔公路桥分别设置了降解物投放点,数百吨聚合氯化铝与石灰粉被投入到污染水体中。
聚合氯化铝是自来水厂用于净化水源的物质,它可以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,避免被人体吸收,这是当前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。
对这场镉阻击战而言,有三个重镇,首当其冲的便是污染源头拉浪水电站,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监控表明,拉浪水库目前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已经达标,这说明污染源已经被截断,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。
另一个重镇便是宜州市洛东水电站,镉污染的峰值目前仍在这一段,据指挥部发布的信息分析,这里的镉含量超标仍高达25倍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