累计为东道国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,不少当地员工成为项目管理骨干,在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、印尼巴淡电厂、俄罗斯捷宁斯卡娅等项目中,中国华电聘用的当地员工比例分别达51%、65%和88%以上。
中国华电在海外修建学校、寺庙7座,桥梁3座,援建公路58公里,参与教育捐赠、医疗服务、赈灾救援、社区建设等公益活动,与所在国民众共享合作发展成果。
中国华电连续两年开展海外公众开放日活动,累计1000余名海外民众走进电厂。
海不扬波万国通。
两千年前,声声驼铃突破茫茫戈壁和无尽风沙,构筑起一条花雨缤纷的丝绸之路。
时空交错,如今无数个张骞所凿之商路变得更加繁忙,中国与东南亚、欧洲、非洲、美洲的贸易者带着货物穿梭其中,繁荣的回忆正在唤醒。
在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带动下,一批有抱负的中国华电人踏上这条东、西方文化融合交流之路,在国际市场深耕细作、扎实推进,从无到有、由点及面,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,推动了一批代表性的工程,更在参与的每一个海外项目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在带动当地就业、环境保护、社区公益活动、民生工程建设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推动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、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。
“自从有了电厂,年轻人就业方便多了”
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登巴萨驱车向北,沿着盘山路行驶约4小时后,便来到紧邻爪哇海的巴厘岛最北部。
眼前错落有致的围墙上砌着层层叠加的塔尖,红褐色墙体和建筑屋顶都与巴厘岛各处的古迹浑然一体。“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,华电对电厂精心设计,旨在做到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,又和岛上的风景、环境、生态融合。”中国华电印尼巴厘岛一期燃煤电厂项目负责人介绍说。
走进巴厘岛电厂,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公园,蓝白相间的厂房和蓝天白云相互映衬,只有高耸入云的烟囱表明这里是巴厘岛最大的发电厂。电厂总装机容量426兆瓦,于2015年9月投产运营,年均发电量超过28亿千瓦时,满足全岛超过40%的用电需求,大大缓解了巴厘岛电力供应紧张状况,每年还为印尼国家电力公司节省约1.2亿美元购电成本。
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”。如何检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成果?民心相通是关键。
早在电厂建造期间,中国华电就积极参与当地的教育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,为所在区域提供捐助,兴建学校、医疗机构、防灾救灾设施,开展公益活动。“周围村子很多人都得到过帮助,大家都很感谢华电!”村民维加说。
吉鲁甘巴望村的小伙子安德里从电厂建设时就开始为华电工作,如今已经6年了。他说:“自从有了电厂,年轻人就业方便了很多,经过培训考核后可以到电厂工作,就不用离开家乡去别的城市。”“安德里用积攒下来的工资刚把家里几十年的房子整修了一下,宽敞洁净。家里电力充足,电视、冰箱都能正常用了。”安德里的妈妈高兴地说。
目前,巴厘岛电厂共有374名员工,当地员工比例达60%以上,远期计划将达到80%左右。电厂定期为当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,为印尼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电力技术和管理人才。
“不仅降低了岛上对燃油燃气发电的依赖,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,”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副总裁尼克这样评价巴厘岛电厂。
“从用不起电、不轻易用电到放心用电”
记者在电厂采访时,正好遇到附近学校的小学生来电厂参观。他们围在技术人员身边,指着发电机组和控制台好奇地问个不停。一年级小学生达托说:“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机械,如果我以后能操作它们就太棒了!”六年级的图鲁斯对记者说:“把煤炭变成电,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,同学们将来都想到电厂工作。”
带领孩子们来参观的校长克帕里告诉记者:“这些孩子都是附近吉鲁甘巴望村小学的学生,从发电厂开展‘公众开放日’邀请当地民众走进电厂、传授知识以来,学校每年都带孩子们来参观。每次到电厂,孩子们就高兴得像过节一样。”
凡伟大的企业,都是把解决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需求和困难作为自己的使命。在文化理念上,将企业的价值观与世界关联起来,强调造福本地,做当地人民喜爱的企业。
华电柬埔寨额勒赛下游水电站巨大的坝体上,用中柬两国文字写着“开发水电,福泽百姓”,在郁郁葱葱原始林木的映衬下,八个白色大字引人注目。
投产以来,电站运营可靠稳定,成为柬埔寨骨干电源,多次发挥“定海神针”的作用,在柬埔寨新年、海洋节等重要节假日顺利完成保电任务。